“自然资源部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成立,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和自然资源部2009年6月签署的《共建吉林大学地学部协议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实验室于2012年5月批准建设,2015年7月通过验收。由吉林省自然资源资源厅主管,依托吉林大学,建设单位为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实验室立足我国东北地区,辐射华北和青藏高原,面向东北亚,瞄准国际地学前沿科学问题与国家战略矿产资源,充分发挥吉林大学的区位优势、地学研究特色以及长期的研究积累,重点围绕东北亚区域成矿作用与构造体制制约、东北亚矿产资源聚集过程与机理和东北亚区域成矿规律与矿产资源预测评价三个研究方向,通过东北亚重要成矿区带与成矿构造背景、大规模岩浆成矿事件、典型矿床与区域成矿规律等深入研究,在东北亚不同时期的成矿地质背景、重要成矿区带的区域成矿规律、重要类型矿产资源的成矿机理与地质找矿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对揭示东北亚区域成矿规律、满足国家矿产资源需求及制定国家资源战略均具有重要意义。实验室致力于打造成为东北亚地质与资源领域国内外协同攻关科研基地、人才培养和合作交流中心,进而引领东北亚地学研究。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63人(2022年10月数据),其中研究人员53人(84.1%),技术人员8人(12.7%),管理人员2人(3.2%)。在职称结构上,正高级职称28人(44.4%),副高级职称26人(41.3%),中级职称9人(14.3%)。在年龄分布上,60岁及以上5人(7.9%),45-59岁16人(25.4%),30-44岁42人(66.7%),以中青年为主。在学历分布上,博士学历60人(95.2%),硕士学历1人(1.6%),学士学历2人(3.2%)。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中,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2人;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吉林省高级专家1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6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人;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1人、银锤奖4人;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人;吉林大学“唐敖庆/匡亚明学者”人才岗位14人。

2015年以来,围绕“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这一核心任务,以区域成矿作用、成矿构造背景、矿产资源聚集机理与成矿规律等为重点研究内容,实验室固定人员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项目近300项,经费总额近2亿元;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在Nature Communication、Geology、Earth-Science Reviews、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Ore Geology Review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9部;获得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4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