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彬,男,1979年01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大陆岩石圈演化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面上和青年基金以及重点研发专题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近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GSAB等SCI检索论文29篇。2018年1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2022年1月入选吉林省第八批拔尖创新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020年获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领军教授A岗,2018年11月获吉林大学李四光地学优秀青年教师奖,2018年6月获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型杰出青年科技人才,2015年12月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五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2014年04月获吉林省地质学会第二届青年地质科技奖,2013年05月获第二批“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称号,2013年01月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四),2012年12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12月入选吉林省第三批拔尖创新人才工程-第三层次,2009年12月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三)。近年来,围绕实验室东北亚区域成矿作用的构造体制制约研究方向,主要开展大陆深俯冲作用对邻区岩石圈结构与组成影响等研究工作,重新厘定了华北克拉通东南部蚌埠隆起区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主要为晚中生代,而非前人认为的新太古代,首次在华北克拉通东南部和南缘深部陆壳中发现了扬子基底物质的存在,提出了扬子板片沿北西向深俯冲于华北克拉通之下的新认识;基于华北东南部早白垩世镁铁质火成岩Sr-Nd-Pb-Hf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变异,确定了深俯冲扬子陆壳对华北东南部岩石圈地幔影响的空间范围约200km,而对华北南缘深部陆壳影响的空间范围约10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