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大陆的起源:岛弧模式vs.洋底高原模式
报告时间:2021年7月5日(星期一)上午9:30
报告地点:地球科学学院学术报告厅
![Nuna:My documents:DCIM:iPhone Photos:2016-6-29 (9-9) Jessie :IMG_0087a copy 3.jpg](/__local/2/93/82/589A0CDA2287DC0B3FA5D75E240_FD05C92B_154D.png?e=.png)
赵国春, 1985和1988年在原长春地质学院(现并入吉林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0年在澳大利亚科廷大学(Curtin University)获得博士学位,现为香港大学讲座教授和西北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主要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和超大陆研究,目前担任国际主流SCI刊物Precambrian Research《前寒武纪研究》主编。代表性学术成果包括:(1)率先提出全球大陆在20-18亿年期间相互拼合形成一个超大陆,并建立了该超大陆的重建模型;(2)在华北发现了两条18.5-19.5亿年喜马拉雅型陆-陆碰撞带,并提出华北基底是由若干微陆块在早元古代拼合而成;(3)重建了东亚陆块群从Rodinia超大陆裂解至Pangea超大陆形成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古地理位置,并提出Pangea东亚重建新方案。1998年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SCI总他引48,700余次(H-index = 121)。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海外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Pangea的东亚重建”首席科学家,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华北克拉通早元古代拼合与Columbia超大陆形成”的第一完成人,同年当选为美国地质学会(GSA)会士, 2017年获得教育部颁发的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18年获发展中国家世界科学院TWAS地球科学奖,2019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0年当选发展中国家世界科学院(TWAS)院士。
地球科学学院建章青年教师发展中心
自然资源部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021年7月1日